张子晴:红都瑞金之行,一堂生动的党课
2016-10-31 作者: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来源: 浏览次数:0
编者语: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10月20日至10月22日,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10名优秀新生代表赴瑞金参加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学习活动。一趟瑞金行,同学们不仅将自己对瑞金那片厚土的深情流露在那里,还将自己对那片厚土的热情带了回来。
张子晴是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A1692班一名满族学生,当她通过学院第一次“赴瑞金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选拔后,她的内心激动而澎湃。当她走进党员活动室进行最后一次选拔时,她说话的声音是颤抖的,但她没有退缩,而是以一首歌曲“大中国”来给予自己信心,也给学院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最后宣布“赴瑞金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生代表名单时,她听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刹那眼中热泪盈眶,脸上洋溢着喜悦。
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红色精神
张子晴来自东北辽宁省,她说在东北那边有很多红色景点,她非常喜欢在闲暇时间去那些景点走走,去感受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以此来鼓舞并激励自己。在预科时没有得到去井冈山学习的机会她很苦恼,一直好奇于在学校的组织下去一次红色景点学习和自己去学习会有什么区别。终于有幸这次得到了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去红色故都—瑞金学习的机会,她表示一定珍惜这次机会好好学习红色文化。
参观革命圣地,感受红都魅力
张子晴带着满心期待的和伙伴们开始了瑞金行。每到一处她都用笔记本记录下自己的心得,并将一些标志物拍照,她说她要将这种红色精神带回去给其他同学们感受。
“在参观的所有景点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在叶坪时导游向我们讲述的杨荣显老人八子参军的故事。杨荣显老人作为一位农民,为了国家,为了保卫土地,为了革命的胜利,忍痛将自己的八个儿子全部送上了前线。八个铁血男儿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舍生取义,尽情演绎自己“匹夫有责”的角色。不幸的是有七位英雄牺牲了,当时红军了解到杨荣显老人家里的情况后将他仅剩的一个儿子送回了家中,不料老人又将他最后一个儿子送回红军队伍当中,可是最后也牺牲了。杨荣显老人具有的爱国品质让每个人不仅敬佩,更多的是心酸啊,像杨荣显老人这种本过着安乐幸福生活的家庭,却被第五次反围剿戛然而止的不占少数,也正是他们这些具有崇高信念的人们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们,也实在是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自愧不如。”
“走到列宁小学,我们有幸听到王老师的授课,他向我们讲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话的由来。原来在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那里的村民因迷信挖井就要触怒天神故而世世代代喝池塘里的脏水,这导致了很多的人失去生命。毛主席来到这里听说了这件事,便组织红军和村民去寻找水源打井,不料遭到了村民的阻挠,村民们告诉毛主席一旦挖井就会触碰神灵,毛主席有担当的告诉村民们:“没关系,这井是我老毛挖的,要怪罪就怪罪我好了。”,于是,毛主席和战士们经过努力真的找到了水源,一番辛苦后,村民们终于有水喝了,越来越少的人因为水质而离开人世,村民们非常感谢毛主席,便在井旁立了一块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她在回忆中这样说道。
一趟瑞金行,终身难忘记
人生之路即是长征之路。人生之路坎坎坷坷,犹如我们攀登险峰途中曲折的道路;人生之路坎坎坷坷,犹如溪流穿过山间奔向江河曲折的道路;人生之路坎坎坷坷,犹如红军长征所经历的曲折的道路。
在张子晴的心得中,她写道:“虽然革命时期离我们现在日益遥远,但离我们的心却从未遥远,反而越来越近,离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近。在日常生活中的抗日战争电视剧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爱国情,昔日里钓鱼岛事件也足以证明我们的爱国心,今天赣南苏区的活动更是使我们的思想不断被熏陶。于是我们一步步将自己投入到前线奋斗当中。我们穿着红军服,唱着红军歌,走着长征路,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回忆起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绝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大都数都不识字,也不懂马克思、列宁等哲学思想、理论。但是他们有着坚定的反抗意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抗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他们坚定地追随着能让自己实现目标的共产党,不惜跋山涉水,枪林弹雨,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创作了许多令人震撼的事迹。如今我们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更要爱国,我们要团结成同一个民族一致对外,我们作为少数民族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在回校后,张子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向同学们讲述,这令许多同学更加向往红色精神。她呼吁同学们:先人留的是热血,我们留的是热泪。我们所产生的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让我们得内心也充满了战胜一切的力量。我相信我们这一代终将会成熟开花,终将一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图文/刘阳 审核/徐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