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笃行服务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7月2日至7月8日,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笃行服务队奔赴赣州龙南,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重走客家路·保护非遗文化”为主线,结合“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文明实践行动,通过非遗调研、社区支教、送戏下乡等形式,深入基层一线,践行青年使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探秘客家非遗瑰宝 赓续千年文化薪火
赣州龙南作为客家文化重镇,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笃行服务队以“重走客家路”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记忆学习,传承人访谈等形式,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渔仔潭围,队员们通过传承人言传身教,深入学习了围屋修缮技艺,感悟客家先民“聚族而居”的智慧;在香火龙传习所,非遗传承人讲述了稻草扎制、香火插嵌的全过程,队员们亲身体验舞龙仪式,领略这项非遗技艺的祈福文化;在关西围屋,队员们跟随客家织带与竹传承人,学习经纬交织的技法,记录濒临失传的古老纹样。此外,饮食文化同样是客家非遗的重要载体。队员们先后走访了客家非遗美食养食馆、杨村米酒传习所、客家漆艺馆,了解了制酒的传统工艺与漆食的独特故事。
为扩大非遗传播力,服务队拍摄制作了《龙南客家非遗图鉴》系列视频,通过学院新媒体平台展示了香火龙舞动、围屋全景、织带制作等场景,让“藏于深山”的非遗文化走向大众视野。
支教启智润泽童心 科技赋能筑梦未来
结合“七彩假期”志愿服务行动,服务队在龙南多个社区文明实践站开展多元化支教活动,以“教育+科技”模式助力乡村儿童成长。
课程设计紧扣时代需求:在“两弹一星”精神宣讲课上,队员们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让孩子们感悟科学家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小红车”新能源汽车科普课堂中,志愿者们拆解小汽车模型,讲解行驶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绿色科技的向往;普通话推广环节,队员们设计绕口令诵读、情景对话、传话比赛游戏,帮助乡村儿童克服方言隔阂;防溺水安全课上,急救模拟演练和警示案例剖析等内容,为儿童暑期安全筑牢防线。
团队以个性化服务创新支教模式,通过培养儿童兴趣、根植爱国情怀的形式,获得家长和当地社区的高度认可,相关事迹被当地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送戏下乡情暖万家,走访耆老践行初心
服务队深入基层,以文艺演出传递温暖。在龙南“平安驿”和东江镇社区,队员们表演青春担当歌曲、团队舞蹈展示等节目,吸引了数百位居民驻足观看。其中,团队还在互动环节融入防诈骗宣传词,以诙谐的形式提升当地居民防范意识。
针对农村独居老人群体,团队开展入户调研行动,走访10余户家庭,通过倾听老人们的故事,将敬老与宣传相结合,为孤寡老人提供情绪价值和暖心陪伴,体现了青年对老人的情感关怀。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笃行服务队以脚步丈量客家沃土,用专业赋能乡村教育。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守护文化根脉,也需注入青春动能,引导更多青年学子走出校园,走进基层,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的实践中书写无愧时代的答卷。(供稿:教育学院 审校/黎家乐 曾婷 徐杨 田武)
上一页:体育与健康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之体护先锋进乡村 |
下一页: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