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走访于都革命旧址,领悟长征伟大决策

发布日期:2022-06-25 12:07:28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中共中央机关和中革军委机关等8.6万余人在于都集结。于都,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开始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

1(1).jpg

    为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追寻红色记忆,重温红军长征精神,信息学院“云端筑梦振乡村,情系长征思笃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实践活动最后一站——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传承伟大先辈的奉献精神,汲取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2(1).jpg

    走进纪念馆,追寻红军长征足迹,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无不承载着红军战士们当年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于都当时有人口三十余万,老百姓十分拥护红军,积极筹粮筹款、踊跃参军。他们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郎送去上战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熊嘉丽讲解员介绍道。

3(1).jpg

中央红军长征的背景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进军赣南、闽西。先后组建了红一方面军以及创建了中央苏区,并相继取得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苏区军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与进攻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但因“左”倾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未能取得胜利。

4(1).jpg

中共中央秘密准备战略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胜利无望,博古被迫于1934年5月下旬召集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反“围剿”形势,提出今后反“围剿”作战方针的两种方案:一是红军主力“留在中央苏区,转入游击战争”;二是坚决“保卫中央苏区到最后,同时准备将我们的主力转移到另一个战场”。1934年6月16日,共产国际电示中共中央同意执行第二方案。中共中央书记处随即决定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负责秘密筹划和领导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一切事宜。

5(1).jpg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都

    1934年9月30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行动计划。10月初,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随后,中革军委分别向各军团下达撤离战场开赴于都河沿岸集结补充命令。于都人民对红军主力集结转移给予了全力支援。

7(1).jpg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

    1934年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两个野战纵队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8(1).jpg

9(1).jpg

永远的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始终是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出发地的人民,永远怀念着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永远想念着那支从这里出发的人民子弟兵。今天,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新的长征。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2012年国务院对赣南老区出台了一系列特殊的帮扶政策,通过大力发展蔬菜、脐橙、油茶等扶贫项目,老表们搬进了新村,住进了新房,路畅通,水干净,校园宽敞明亮,孩子快乐成长,新能源汽车科技实现了整车生产下线,稀土高科技企业也于去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可以说,这是赣南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

    实践队走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学习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历史,直观感受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及苏区人民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在“长征第一渡”渡口前,在讲解员的讲述下,队员们了解到红军长征出发前夕所作的大量准备工作及当地百姓支援红军所付出的努力。这里是史诗级战略大转移的起点,同时也是革命伟大胜利的起点,国家民族的希望从这里走出,万千人民的黎明从这里闪耀。追根溯源,这里的片片土地踏满了草鞋的印记,这里的茵茵绿草流淌过英魂的血液,他们从风雨中走来,向黑暗中走去,只为寻找那一缕微光。

11(1).jpg

    从历史的长河中驶过,从一处处红色故址上走过,从一代代先辈们的足迹上踏过,信息学子将立足今日,放眼未来,作为祖国的年轻一代,作为祖国的奋发一代,应该学习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让青春之花在建设祖国的奋斗中绽放,永远牢记先辈们的伟大事迹,他们的英魂将会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长征,再出发”的时代宣言,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中,长征精神也必将激励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图文/秦嘉澄 方金城 罗文轩;校对/肖涵;审核/聂宗省)

上一页:【红乡之行—红色教育润童心,红色基因共传承】青春成长“红马甲”走进校园
下一页:机械与车辆学院授牌省机械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单位